oct是倍频程的意思。
这里有老帖子说过的,如果想记得更清楚,请自己花时间搜一下。
简单地说,1个OCT就是2的1次方倍,2个OCT就是2的2次方倍,基数是原频率。
例如,原频率为200Hz,则200Hz以上的2个频程就是就是800Hz。
而1/8的OCT,则同样为200^(0.125)=?
自己找个计算器算算。
呵呵,你说的对,我那个公式有误。
正确的应该是200*2^0.125,缺少了2作为底,
不小心的疏忽,造成了大问题!
而1/8的OCT,则同样为200^(0.125)=?
你的这个算法有点问题吧!
如果频率F1是100HZ的话,它的倍频程就是200HZ.
它的2分之1倍频程频率就是141HZ,就是100HZ乘个系数,这个系数是2的(1/2)幂,就是2的开平方根.
它的3分之1倍频程频率就是100HZ乘一个新的系数,这个系数是2的(1/3)幂,就是2的开三次方的根.
其值是多少呢?算一下,是1.2599.
倍频程是一个频率点,还是指一个频段?为什么会有倍频程这个概念?它的出现有什么用?
回到主题,那8分之1倍频程是200HZ乘2的(1/8)幂,你自已算算吧!
从音乐角度来看,相差一个八度的两个音,即1和i,他们之间是一个倍频程,即我们知道A1这个音是440Hz,那么下一个A就是880Hz,这两个音的基频是一倍的关系,但是泛频就有很多很多的重合,所以从听感上我们会觉得两个音很像~
而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划分,一个八度的两个音之间,又被划分成12个平均的等份,当然,所谓平均是以1/12oct来平均的,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直接/12,平均成12份之后,相邻的两个音之间频率比为2^(1/12),即#1的频率/1的频率=2^(1/12)=1.059463。
划分结束后,一个八度之间的音被分为do,#do,re,#re,mi,fa,#fa,so,#so,la,#la,ti,do,恰好12个间隔~
从音乐角度考虑,通过这样倍频程的划分,就会使某几个音的泛频产生广泛的重合,进而产生悦耳的和声,和弦,让人感到愉悦;相反,如果故意去俺钢琴上某几个不和谐音程,就会让人感到烦躁刺耳。
以上是从音乐角度考虑OCT的意义,请大家继续补充哈~
和弦泛频的重合这一点,恐怕以上简单的说明大家还是难以理解,所以去网上找了一点资料贴在下面,作为补充说明
对比“大三和弦”和“小三和弦”的听感,我们总是觉得大三和弦更和谐些,这是因为大三和弦的三个音的频率比为4∶5∶6,要比小三和弦的三个频率比 10∶12∶15更接近小整数比。凡是两个音或几个音的频率比越小,那它们在一起发声就越谐和,这可以解释为它们的谐波有更多的重合的地方。例如一个基频为f1∶f2∶f3=400∶500∶600赫的大三和弦,f1的三次谐波(400×3=1200赫)与f3 的二次谐波(600×2=1200赫)重合,f1的五次谐波(400×5=2000赫)、与f2的四次谐波(500×4=2000赫)重合。对于小三和弦就比较差些,即如果一个小三和弦基频比是f1∶f2∶f3=400∶480∶600赫兹,那么谐波的第一次重合是f1的六次谐波(400×6=2400 赫)与f2的五次谐波(480×5=2400赫)与f3的四次谐波(600×4=2400赫)。
从音程看也是如此,在“纯律”的情况下,八度音程的两个音的频率比是1∶2,五度是2∶3,四度是3∶4,大三度是4∶5,小三度是5∶6或27∶32,大二度是8∶9或9∶10,小二度是15∶16或24∶25,频率比越来越大,协和程度就越来越差。
至于其中一些神马三度啊,五度啊的音乐术语,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的明白的,简单起见不做过多解释了,举例,大三和弦为do mi so我们设do的频率为x,则mi的频率为x*(2^(1/12))^4,so的频率为x*(2^(1/12))^7。do mi so的频率比为x:x*(2^(1/12))^4:x*(2^(1/12))^7,这个比例非常非常接近4:5:6,有兴趣的自己算一下好了~~再不多解释了,要不此楼真的就歪了~
上午扔了一块砖,就没人给扔回块玉么?
我真的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在声学上要有oct这类的划分啊...音乐上这样的划分,是因为人的感觉,间距1/12oct的两个音音高是平均升高的。
但是声学上,比如测试信号,为什么也要用oct来划分呢?与我们通常在频率坐标上会选择用对数坐标有关系吗?